行业资讯变压器资讯

观察:中国电器企业将走向何方

拼杀价钱

 来自电器行业的企业都承认,他们最大的压力是来自同业的竞争。便宜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再加上处所政府的强力支撑,价钱似乎成为某些企业战无不胜的利器。

而这种竞争方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产量的高增加并不能意味着高利润。就拿变压器企业来说,由于近两年参加变压器行业的企业过多,为争取市场,企业相互竞争,大打价钱战,使前几年底本30%~40%的利润率已经降到了目前的5%,而且,由于钢材、铜线等原资料价钱的继续走高,多数企业甚至呈现微利、无利甚至亏损的状态。同样的现实还显现于电缆、电机、电器附件等行业之中。记者11月1日来到昔日无穷光辉的郑州电缆团体,看到的就是一片落寞气象。究其原因,该团体企划部的负责人奉告记者,电缆行业极其不正常的低价推销现象让他们苦不堪言。也令电缆行业呈现了大面积的亏损现象。对此,他们已经进行了战略调解,斟酌要将更多的精神用到其他行业。

 与此相适,中国大部分的电器企业大都处于学习西方企业的管理、营销等先进理念,然后用来打价钱战的阶段。形成了企业一味做大、然后微利销售产品的恶性循环。不难看到,我们的身边正不断出现出特变电工老总张新这样的人物,有着将企业的产量作到世界第一的雄心壮志。记者担心的是,这些企业的领军人物在企业膨胀之余,还有没有精神关注企业的赢利状态。据悉,特变电工除了应收账款数额较大以外,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已经到达了70%之多。

 汗颜品牌

 目前,电器行业在机械工业的比重构造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汽车、电器行业占比已辨别到达了35%和23%,而其他几个行业加在一起的比重也只有42%。那么与电器行业的高速增加相比,该行业的近20万家企业中,有几家是全国有名的企业,又有几家是世界有名的企业呢?

 说到这个问题,恐怕绝大部分的企业都会感觉汗颜。因为叫得响的中国名牌实在是凤毛麟角。就算是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上海电缆等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国外的有名品牌相比也要逊色的多。所以企业现在面临的状态是:我们所赚取的仅仅是菲薄的心血钱,而大部分的利润都被国外的企业拿走了。

 呈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企业在解决如何适应市场竞争、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问题上,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极为滞后。造成很多企业虽然有相当的范围,也有加工才能,但产品不被市场认同,而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况且,我们还有很多企业是给外国有名企业做OEM,基本就没有自己的品牌。

 而在当今世界上,品牌实则是一个国度经济、科技、物资实力的显示。品牌是优质、高等产品的象征。企业拥有良好的品牌就能拥有较大的市场并获得比非品牌产品高得多的利润。

 因此,像西门子这样的跨国公司已经进行了自身战略的转移,把在华的经营重点从贸易和技能转让变成建立生产基地;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和品牌输出,为的就是盘踞中国这个宏大的市场。而这些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定位无一不是便宜的组装车间和销售大卖场。虽然依附进口,我国电器业的程度已经进步了一个层次,但核心技能和品牌资产仍然控制在跨国公司的手中。有关材料统计,目前品牌竞争已经给我国90%以上的设备制作业产品形成了压力。

 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就在各种场合埠孟呼吁,中国设备制作业须要品牌。欣喜的是,记者接触过的很多企业,都对品牌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有很多企业已经开端实行自己的品牌战略。

 记者觉得,在未来5~10年间将是中国制作业建立自己世界品牌的绝佳时机。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我们企业挣取的就不仅仅是劳动力的价值了,将会有更多的技能和品牌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

 困惑战略

 西班牙埃切尔纵火事件折射出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制作的本土产品走向全球时遇到的难题,近年来针对彩电、纺织品等中国产品的反推销调查可谓“全球烽火”。国内企业产品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已经遭到质疑,而我们的很多有名企业都在为此模式而沾沾自喜。

 于是,摆在企业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应用中国劳动力价钱低廉的“对比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毕竟是不是一种可以采用的发展战略?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这种模式不再可行,电器企业特殊是民企成本一定将受此影响而有所进步。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电器企业所制订的战略都能归结到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钻研中心钻研员高承智博士为中国企业作出的一个总结:中国企业都追寻与政府官员的垂直接洽,废弃行业合作,关注短期利润,为躲避价钱战和获得利润普遍地进行多元化经营。

 我们看到,正是这些在中国商业环境里经过验证的企业生存战略大大减弱了电器企业的竞争力。而我们的企业如果还是依靠国外科技,不愿与国内公司合作,就会连续在全球工业产业链低端挣扎着实现菲薄的利润。因为,战略的核心原则就是找到一个不同的竞争方法。如果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那就只有通过价钱来一分上下了。打价钱战,利润率自然就会降落,企业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气力投入到科研上面,因此,企业的长期生存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而更为恐怖的现实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战略,在电器企业的内部也往往得不到有力的鼓吹和实行。尤其在民营企业,老板个人威望极度膨胀、管理杂乱几乎成为通病,导致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只有老板一个人知道,其他人对此都是一片含糊。

 当电器行业面临产品升级、产业整合时;当世界变得如此繁杂时,中国电器企业的下一步也就成为未知。